官方商城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物所突破超低温锂电池技术极寒环境续航能力显著提升

发布日期:2025-04-17 23:16:00作者: 新闻中心

  你的无人机能在零下36度的极寒环境中正常飞行吗?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动力电池与系统研究部陈忠伟研究员团队传来好消息,他们研发的超低温高比能锂电池在极寒环境中表现出色,为极地科考、灾害救援等领域提供了重要动力支持。这一突破不仅解决了锂电池在低温度的环境下的性能衰减问题,还为未来无人机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打开了新的可能性。

  低温度的环境下锂电池的性能难题锂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性能衰减一直是困扰行业的难题。在极寒条件下,锂电池的续航能力会显著下降,甚至有可能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行。这种问题在无人机、电动汽车等领域尤为突出。例如,在高海拔地区或极地科考中,无人机的续航能力直接影响到任务的完成效果。

  陈忠伟团队的技术突破陈忠伟团队通过创新电解液配方和负极材料改性技术,成功解决了锂电池在超低温度的环境下性能衰减的问题。这一技术显著拓宽了电池的工作时候的温度范围,使其能够在-40℃至50℃的极端温度区间内保持稳定的功率输出。此外,团队还开发了自适应热管理技术和低温阻抗优化设计,将电池在-40℃低温度的环境下的续航能力衰减率控制在常温状态下的不足10%,远低于行业中等水准(通常衰减30%至50%)。

  试飞成功验证技术可靠性搭载该电池的六旋翼无人机在漠河零下36摄氏度的极寒环境中成功完成试飞。无人机顺利完成了快速启动、高空悬停以及复杂路径巡航等多项测试任务。整个飞行过程电压输出平稳,未出现因超低温导致的功率波动或突然断电现象,充分验证了电池在低温度的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可靠性。

  技术应用前景广阔超低温高比能锂电池的成功应用,不仅为极地科考、边境巡逻、灾害救援以及物流运输等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动力支持,也为未来无人机在极端环境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例如,在灾害救援中,无人机可以在低温度的环境下长时间飞行,为救援行动提供更高效的支持。

  未来展望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表示,未来团队将继续优化电池性能,推动其在更多极端环境装备中的应用。这一技术的逐步发展,将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高性能锂电池技术的应用,为人类在极端环境中的探索和作业提供更强大的动力支持。

  你认为超低温锂电池技术未来还有哪些应用场景?欢迎大家留言分享你的看法!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